菜价商涨,仅从周边县城的田间来到郑州市居民的菜篮子里时,价格均翻了三倍。面对6元一斤的豆角和4.5元一斤的番茄,让许多郑州市民握着钱包感慨蔬菜“吃不起”。从田间到餐桌,蔬菜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蔬菜价格被逐级抬高。郑州市经一路农贸市场西19号店铺老板杨松认为,近年来摊位费逐渐上涨、大部分土地都被征用来盖商品房,农产品市场逐年减少也是菜价高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鲜农产品的蔬菜,订购、种植和交货周期长,极易产生供需扭曲现象。据了解,在2008年因为大蒜种植量过大,当年河南省的大蒜价格仅每斤几分钱。大蒜价*伤了菜农的心,在2009年又因大蒜种植面积大幅缩水而造成大蒜价格暴涨上百倍。对此,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就公开表示:“希望能建立蔬菜国家、地方两级收储制度。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菜农的利益,国家可以储备一些。当价格暴涨的时候,国家又可以投放一些来**菜价。”但菜*伤农的事情每年都在上演。2011年,郑州市中牟县的芹菜仅售5分钱一斤。许多菜农懒得收割,直接用旋风耙犁到地里。*后中牟县政府出面,“委托”万**际农产品批发市场托市收购。由于农超对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让很多菜农望而却步。对于菜农来说,在超市卖菜意味着需要提供比农贸市场质量更高的蔬菜,以及承担各种检验和管理成本,而超市出于利润的考虑,也会尽量压低菜农的蔬菜价格,对很多菜农来说,这点点滴滴仿佛都成了不可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