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过去了,重新欣赏蔡老留下的影像作品,历史仿佛就在人们眼前鲜活起来,而加上亲历者的描述,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一般。 那一年,蔡老在海罐厂还拍摄了一组照片:**张老照片记录的是工厂女工将菠萝切片放到传送带上;**张则是女工们收集菠萝切片;第三张是女工们将菠萝切片清洗装进铁罐。 带着蔡老的这3张老照片,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椰树集团老员工、**工程师曾礼德。 首先,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曾礼德1968年进入海口罐头厂。问及当年的生产背景,他感慨地说:“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多数日用品都限量供应,凭票购买,因此对于一个食品生产厂家,节约生产就显得更加重要。” 据曾礼德回忆,当时是“文化大革命”中期,海口市各个派别的斗争很激烈,也影响到海口罐头厂,社会上分了“海联司”、“东方红”和“工农兵”3股力量,前二者闹得很凶,不仅不支持和发展生产,甚至还响应国内气候,大肆破坏生产;但“工农兵”是中间力量,响应中央“抓革命、促生产”号召,不搞文攻武斗,专注于抓节约生产,否则物资可能会更缺乏,社会将更加动荡。海罐厂当时有这样的认识和行动实属难能可贵。 曾礼德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海罐人中的‘工农兵’力量,在与所谓的‘革命力量’斡旋的同时,大力促进生产,车间生产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开展生产线节省原辅材料活动,需要很大的胆量和智慧。” 但是,生产菠萝罐头的原材料供给不足,促使海罐人不得不进行节能生产。据2005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披荆斩棘椰树人》一书介绍:“**”中期,在农村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时,由于“左”的**泛滥,把菠萝生产当作是“重副轻农”、“重钱轻粮”的资本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菠萝的积极性,有些地区已停种菠萝,有些地方则由于管理不善,出现减产现象,如1969年海南地区的菠萝亩产还有530公斤,到了1972年时仅230公斤,加上此时的广东又出现了10多家菠萝罐头厂,使海罐面临着原料供应紧张的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海罐经历了1969年和1970年2年的“潮起”,紧接着1971年和1972年便又进入“潮落”,节约生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海罐的原料危机。 其次,当时菠萝加工技术**全国 今天看着老照片上那些干净、整齐的菠萝果肉切片,人们很难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殊不知菠萝切片在进入传送、清洗和装罐这些工序之前,还要经历不少前期工作。 曾礼德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菠萝罐头的生产月份一般集中在5月至7月,可以推断蔡老的组照应该就是在当年这个时间段里拍摄的。那时厂里请来了大量临时工,生产人数激增到9000多人,厂房外围的场地上人山人海,密密麻麻,非常壮观。 对于这么庞大的临时工队伍,海罐厂是如何给他们发放工钱的呢?曾礼德回忆说:“当时是根据临时工所在的生产线计件发放工资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工人们都偷懒不得。” 这些临时工在露天环境下作业,有的根据菠萝的大小进行手工分级,有的将分级后的菠萝进行“切头”、“切尾”,有的负责用通心筒挖掉菠萝中间的“心”。有的除皮,有人用三角刀对菠萝进行“雕目”,也就是把海南话所说的“菠萝钉”一个个切除干净。*后是将果肉处理切片。多道工序,保持连贯,一气呵成。完成这些工序后,菠萝切片才清洗、集中和装罐。 “即使用这种‘人海战术’加上一些设备进行半机械操作生产,效率也并不高,但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海南的菠萝罐头生产技术也是较成熟的,而且处于**地位。”曾礼德自豪地说。 正是在1970年这一年,国家轻工业部给海南下达了菠萝加工技术援外任务,海口罐头厂承接了这个项目,这不但说明海南的菠萝加工技术得到了国内的普遍认可,而且承接北京下达的项目,也给海罐厂的生产技术带来了根本性的革新和跨越。 1970年是生产方式的分水岭 1970年,全国各地70多名科技人员,接到调令后陆续来到海罐厂,加入该厂成立的“菠萝作业线援外小组”,目的是为了支持和帮助非洲扎伊尔的菠萝加工生产技术。当时从事技术工作的曾礼德,是这个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海罐厂的党组书记陈旭英。 据2005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披荆斩棘椰树人》一书介绍:1970年这一年,海罐人在1969年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又先后试制了空罐二道机、四道机、六道机、七道机、推箱机,革新成功菠萝**机、切片机、分级机、椰蓉干燥机等10多个项目,提高功率数以倍计,取得了增产减人的经济效果。 “蔡先生拍摄的可能是*后一批手工生产的菠萝罐头,因为从1971年开始,从分级、除皮、雕目到切片和装罐这些工序,整个流水线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可以说,1970年是海口罐头厂生产方式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换的分界线。”曾礼德说。 这是海口罐头厂自1956年恢复生产以来,*重大的一次技术变革。海罐厂的前身是1942年日本人成立的“水垣公司”,日军战败投降后,该公司一度由***掌管。1950年海南解放后,海罐厂由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正式恢复投产。 *后,“海罐”不只生产菠萝罐头 “其实除了菠萝罐头,海口罐头厂还生产很多产品。”曾礼德说,菠萝罐头只是其中一个季节性产品,一年顶多也就3个月的生产期,没有其它产品厂子的运营就会有问题。那时的海罐厂拥有10多个罐头产品,像沙丁鱼头、三蛇羹、糯米鸡、陈皮鸭、狮子鱼…… 原来,从1971年开始,海南的菠萝连续多年发展缓慢,严重减产,菠萝原料的供应越来越紧张,必须开拓新的原料来源。而在这一时期,海南的水产品产量迅速增加,为发展水产品罐头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海罐人便是在这时提出“菠萝损失综合利用补,水果损失水产补”的行动口号,从而促使产品结构的调整。 据了解,沙丁鱼罐头的原材料来自儋州白马井,三蛇羹罐头所用的蛇来自贵州,当年有些女工走进车间,一看到蛇就觉得很恶心,有的被吓得晕倒;糯米鸡罐头则用文昌鸡作为原料;陈皮鸭罐头是该厂的招牌产品之一,味道可口,很受消费者欢迎。 “现在的椰树已经不再生产菠萝罐头这类产品了。”曾礼德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喜欢新鲜的食物,不再那么钟情罐头类食品;二是因为生产成本高而效率低、利润薄,没有了市场竞争力。”曾礼德如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