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目前已**征集过公众的意见,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到底该如何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使人们敢放心的食用,有关部门也是想尽了办法,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就目前来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北京现在各大超市还没有完全配备食品流通追溯查询机,但提起这项政策,消费者们并不陌生。正在超市挑选蔬菜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时不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弄得我们挑选食材都格外小心,对于食品追溯也有所耳闻,虽然还未尝试过,但觉得应该会有帮助,可以查到食品的来源和一些检测信息,算是给消费者多一层保障。”不仅消费者顾虑重重,许多企业也反映,由于追溯系统实用性需建立在贯穿整条产业链各环节的系统定制化设计开发上,前期投入较大,企业因此并没太高的热情。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建设重点还在理论研究方面,即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可追溯体系如何建立等。但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如何分摊等领域探讨较少。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的问题很可能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今年发生的“瘦肉精”事件让流通追溯体系大显身手,也让消费者们对这项新政有了更多信心。事件发生之后,职能部门正是通过层层追溯,很快找到了涉事“瘦肉精”的发源地。但它作为媒介工具,只能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并不能辨别信息的真伪。而很多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的*大漏洞恰恰就在生产源头,如果从源头下来的东西就有问题,那么即便信息传递平台建得再好也是于事无补。据今年年初发布的《2011~2012中国饮食安全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036人中,91.3%的受访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事件,64%的受访者认为生产加工环节*让人不放心,其次是检疫检验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及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等。这项调查结果表明,作为食品安全链条上的**个环--食物来源并没有引起多数人足够的重视。据了解,目前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属于分段监管,因此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也出现分段追溯的情况,例如工商局在超市零售环节追溯,质监局在生产加工环节追溯,食药局在餐饮环节追溯。目前商务部展开的肉菜追溯体系,实际上也是在一部分产品的生产环节实现追溯。总体来看,国内追溯体系还是围绕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监管环节实施的,并没有实现全供应链的可追溯。对此,有专家认为,可以从大宗食品、规模化的企业入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肉蔬流通信息链条和责任追究链条,保障肉菜食品的安全生产、安全消费。其实,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比如厂家要建立原料入库、产品出库的数据库,比如超市进货、销售也要有整套的后台数据记录,比如给每瓶酒都加上二维码电子"身份证",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实现全流程信息监管,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从田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务求层层追溯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