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面对一个行业,历时9年的“解百纳”争夺战尘埃落定。前天夜里,张裕A(38.89,0.06,0.15%)(000869)公告,接到案件结果通知,控股股东张裕集团为解百纳商标的合法持有人,张裕集团许可中粮等6家公司无偿、无限期使用,除经张裕集团许可张裕A和上述6家企业使用外,其他葡萄酒企业不得再使用该商标。是原创商标还是公共资源按照张裕观点,解百纳为其原创的葡萄酒商标,而其他葡萄酒企业均认为解百纳为一种葡萄原料,是行业的公共资源。2002年,张裕集团获准注册解百纳商标,这意味着其他企业不能使用该商标,中粮公司等四家公司向国家工商局商标评审委提出撤销注册申请,商标评审委经过六年的审理后,于2008年5月作出裁定,维持张裕集团注册的解百纳商标。中粮等四家公司对该裁定不服,向北京市**中级法院起诉商标评审委,一审期间,威龙公司撤回对商标评审委起诉。北京一中院2009年行政判决,撤销原商标评审委裁定,要求商标评审委在考虑当事人提交的新证据的基础上,重新作出裁定。中粮公司、中粮烟台公司和王朝公司对一审判决不服,向北京市**法院提起上诉,去年6月,北京市**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直到前天晚上,张裕正式发布公告,宣告了对解百纳的“主权”。4%的份额为何成为死结为何仅仅占4%份额的产品会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一个难解的死结?原来,这4%的比例如今星罗棋布地分布于国内90%以上的葡萄酒生产企业。而据2009年各上市葡萄酒企业的年报数据显示,张裕葡萄酒产品均价为36元/瓶、长城17.8元/瓶、王朝22.7元/瓶;张裕解百纳均价100元左右、长城30元左右、王朝50元左右。显而易见,解百纳系列产品价格大大高于普通产品,是企业的利润金矿。据中国酿酒协会的统计,2007年中国葡萄酒销售规模约为150亿元,其中解百纳的销售额就高达30亿元。高利润使得众多企业对产量非常有限的解百纳产品死死不肯放手。于是,解百纳商标权就成了“涉及利益较大,在证据认定和利益衡量方面需慎重处理”的难断官司。商标之争就是利益之争近9年的解百纳商标之争可谓是葡萄酒行业的一次“内乱”,在该案中,围绕该商标的纠纷焦点在于,解百纳是葡萄品种或葡萄酒品种,还是张裕公司**的商标名称。据了解,解百纳由张裕在1931年**,1937年,经当局批准,张裕公司正式注册了解百纳商标。这些年来,在张裕解百纳热销的同时,长城、王朝等多家公司也开始批量上市解百纳,由此引发了张裕和其他公司之间的解百纳商标之争。而诸多中小企业也在2002年张裕成功注册解百纳商标引发争议后,跟进生产解百纳。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解百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巨大的品牌和市场。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葡萄酒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解百纳在葡萄酒市场已经占据了*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其市场份额高达30亿,2009年,解百纳占到张裕葡萄酒主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一半以上。此次知识产权的争夺,归根结底是利益之争。当然,除了规范缺失问题,我国葡萄酒行业还存在傍**的普遍现象。由于我国葡萄酒行业整体起步较晚,对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打造自身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的时间,而傍**却省去了宣传和推广的资金和精力,何乐而不为。此次案件中,一个企业对阵一个行业,争议之激烈,涉及范围之大,让消费者震惊。综合《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一财网、全景网报道编辑观点解百纳是谁的?解百纳的商标之争,沸沸扬扬闹了九年,*终七家企业达成和解。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解百纳到底是单个企业的资源,还是一个行业的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看,解百纳是一个民族的品牌和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单独属于张裕,也不属于葡萄酒行业,而是属于这个民族和国家。纵观历史的变迁,很多***的商标都慢慢地消亡了,而像解百纳这样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品牌,经过时间的沉积和历练,还能够长盛不衰,根源在于它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特别是当前,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逐渐壮大,外资大举进入的情况下,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应该团结起来,不要将精力和资源浪费在无止境的内耗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开创原创性的品牌,才是做大做强葡萄酒行业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