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长征,那伊利的绿色产业链无疑是进入未来的时间快车。
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一定坐着一位运筹帷幄,可以决胜千里的舵手。伊利自然如是,只是外界却很少得见这位人称“乳帅”的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比起很多喜欢在媒体前高谈阔论的企业家,潘刚似乎有些过于安静,他更喜欢默默地和他的企业一起努力前行。谁也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潘刚的带领下,伊利早已成为中国乳业的一面旗帜。
刚刚过去的6月份,中国权威的“改变中国的商业力量”评选落下帷幕。潘刚凭借其“绿色产业链”战略构想在低碳经济时代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在50位行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膺“改变中国的商业力量”人物大奖。这位低调的商业英雄向记者阐释了他是如何**伊利开创中国乳业的全新格局,如何努力成为改变中国的商业力量。 潘刚眼中的商道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 做企业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很久以前我们流行谈智商,再后来谈情商,现在开始谈德商,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这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追求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积极主动追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一个有“德商”的企业,这才是一个“人和”的企业。 发展绿色低碳的经济, 虽然非常困难,但我们同样坚定不移,勇敢前行,每一天往前走一点;希望未来有一天在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时,能够问心无愧。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的企业同样责无旁贷。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而伟大的企业更要致力于为环境、为社会创造生态价值。只有带动整个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绿色发展,实现与自然、与社会各相关群体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潘刚精彩语录 ●潘刚谈未来 “无环保、无未来。” ●潘刚谈目标 “我眼中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喝牛奶,一种人不喝牛奶,我的目标是把这两种人变成一种人,让大家都喝牛奶。” ●潘刚谈管理 “我的左眼是放大镜,右眼是显微镜。所以我既能看到远处,又同时兼顾内部的精确管理。” ●潘刚谈责任 “创新能够让一家企业走向优秀,而责任更能让一家企业走向伟大。” ●潘刚谈价值 “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这就是伊利人永远遵从的伊利法则。” ●潘刚谈市场 “要速度,更要精度;要成就,更要持久;要市场,更要未来。” ●潘刚谈*** “行业的跟随者在复制人家的昨天,而***一定是创造大家的明天。” [潘刚的企业观] 速度与厚度并重 “无论竞争环境如何,我们会保持自己的节奏,坚持速度与厚度并重的发展战略。” 早在2005年底潘刚发表上述观点时,很多低头扩张规模、通过价格战抢市场的乳品企业并没有当一回事儿。 2009年,潘刚凭借伊利产品的优秀品质和在危机之中的良好表现,在成功服务奥运会后,成为**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服务的乳企。这时候人们才开始幡然醒悟这句话的真正分量。 伊利之所以能在危机下实现增长,奶源基地的稳固、产业链条的完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潘刚沉下心来通过实施奶源战略与渠道上的全国“织网计划”,为伊利布局了稳固的奶源基地与销售渠道,同时伊利也在中国乳企中率先完成“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渠道布局,成为**家真正有能力同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品企业。 “创新”是潘刚企业哲学中的另一个关键字眼。想当年,如果年仅29岁的潘刚没有开创性组建了中国乳品企业的**个液态奶事业部,中国的“液态奶时代”不知道要推后多少年。 但是锐利的潘刚很快发现,液态奶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如果不开拓新的市场,整个行业都将受害。但是,在竞争残酷的商战中转移精力,谁又敢冒这样的风险? “这个过程中风险是很大的,也是很痛苦的。”潘刚说,当行业中其他的企业在大幅降价,伊利却在推出高端产品,好不容易取得的市场份额很容易就失去了。但伊利坚持了下来,公司加大了毛利率较高的冷饮、奶粉制品等产品的比例。如今,伊利冰淇淋已经连续17年产销**,伊利奶粉整体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首位。2007年,伊利集团一款历时近4年打造的划时代产品“伊利金典有机奶”问世,一举填补了我国有机奶市场的空白。高端产品在整体产品格局所占比例高达40%,更是创下了这个传统行业的一大纪录,达到国际乳业名企的水平,创新让伊利已经悄然完成了向***品牌的转型。 [潘刚的用人观] 每个员工都是快乐的商业英雄 “快乐同样也是企业的生产力。伊利集团需要懂得快乐工作的人,也致力于让员工在工作中持续体会到不断向上的快乐。” “其实真正的商业英雄是我们的员工,我是替他们领了这个奖。”潘刚微笑地向记者解释他理解的“改变中国的商业力量”这个大奖的含义。 谈到伊利的员工时,一向以谦逊著称的潘刚却有着一种由衷的骄傲,“我们有*好的员工,他们踏踏实实、勤勉努力,他们才是真正英雄。” “在伊利集团有一个口号,叫做先做伊利人,后做伊利事;欲出好产品,先塑好人品。”潘刚一直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组织”,创造一个全员学习的环境。同时,制定有的放矢的培训制度,促进员工的有效成长。2005年,伊利的培训经费高达800多万元,员工平均享受的培训时间在60小时以上;2006年4月,伊利集团与中欧管理学院合作,正式启动“中欧-伊利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企业储备**管理人才。2006年11月11日,伊利商学院正式开学,培训各级管理人员系统掌握通用管理技能,同时,搭建内部交流平台,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共享,引发管理人员思考,拓宽视野,提升技能。 在伊利采访期间,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车间主管,甚至是各个事业部的总经理,谈到伊利*打动人的东西时,他们都说:“伊利为每个人创造了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而正是各种技术或管理培训,使他们具备了以往不具备的各项技能,伊利为员工提供了没有玻璃天花板的发展空间。 为鼓励表现优秀的员工,伊利集团设有总裁特别奖、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奖、**员工奖、优秀员工奖等奖项,2005年发放奖金280万元。同时,伊利还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其中法定福利项目占15%,企业自定福利项目占85%。 “在伊利工作有荣誉感,有成就感,有成长感,有归属感,快乐的员工总是能创造传奇的业绩。”潘刚快乐地笑了。 [潘刚的发展观] 用绿色链接乳业未来 “以反哺之情去善待地球母亲——这就是我理解的绿色。在詹姆斯·卡梅隆先生的《阿凡达》中,我看到的潘多拉星球就是对‘绿色’的完美诠释。” 当记者追问潘刚:“短短几年之内如何让伊利成为中国乳业的龙头?” 潘刚只说了两个字:责任。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行业**者,潘刚把这样的责任感充分融入到了伊利的身上,他说:“乳业是保障人民健康的产业。所以我们倡导的就是绿色发展观,坚持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不靠掠夺式的发展,而是更应该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和我们的股东、消费者和我们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 今年4月份,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全球两大环境峰会之一——“商业为环境”2010全球峰会上,潘刚受邀与韩国总统李明博等贵宾同台演讲,**提出了打造“绿色产业链”的战略构想。 潘刚主张,行业**需要通过严格制定并不断完善企业的绿色规则,进而引导产业合作伙伴一起,在行业的上、中、下游,构建起一条绿色生态循环链,以此探索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中国商界**向世界宣告了自己在发展绿色经济上的执着探索和前瞻思考。这一战略构想被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评价为:“足以构建新的商业文明。” 现在伊利给自己一个更大的责任定位:不仅要做中国企业绿色环保的先知先行者,更要成为打造绿色产业生态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