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对于食物为什么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了企业和生产个人丧失了道德底线等三大主因。 七成人对食品没有安全感,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说它意外,大凡官方或权威调查显示的公众满意度都要比七成高一些,有的甚至达到了九成多;说它实在,这个数据看上去比较真实,契合民众的感受。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公布的数据等于或低于这个比例,不过结果总是比上年提升的,这是“必须的”。 撇开七成人不满意数据的可信度暂且不谈,先看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乱象,足以令公众对食品安全放心不下。去年早些时候,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副司长毕玉安表示,2009全国食品食物质量平均合格率达98%。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了2009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只有60分,比2007年和2008年都低。数据打架,专家立马出来说话,称“并不矛盾”,依据就是“无重大安全事故”。正是这种“一俊遮百丑”的政绩心态,催生出年复一年、乐此不疲而又似曾相识的“被安全”、“被满意”来,怎么看都让民众心里不踏实! 搜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国家食品安全网”,发现没有*新的公众满意度数据,在“食品放心工程”栏目*新的信息,竟然还是2008年6月2日的工作动态!再看主页上的“要闻播报”*新的信息也是去年3月份的。在“兔子爱睡觉”的信息公开现实语境之下,公众到哪去知晓权威的食品安全满意度?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从何而来?进一步说,政府权威信息总是姗姗来迟,公众又如何能对食品安全充满信任呢?告诉老百姓小学生检测鲜蘑菇的数据“不科学”,那么,谁来拿出科学及时的数据来让老百姓相信? 七成人忧食品安全折射民生诉求,也为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一大必须积极面对的**。日前刑法修正案新增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强化刑法对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护,确实值得期待,但是,食品安全的信息公开滞后,“数”出多门,各自为政,扯皮折腾,效率低下的乱象,令公众雾里看花,无所适从。进入“十二五”,食品安全部门该到“醒来”的时候了!唯有启动更为密集的社会监督,督促监管部门无论是日常检查,满意度调查,公布公众关注食品的安全性,还是对公共事件的查处,都应全程信息公开,阳光操作,才能让公众在**时间充分知情,倒*监管者的责任意识,全身心投入建立食品监管防线,而不是去整那些忽悠民众的“被满意”数据。否则,等出事了再来倒查责任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