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近期媒体曝光的一些造假食品也不断敲响警钟。央视才披露了假葡萄酒、假鸡蛋的制造黑幕,湖北等地又曝出有不法商家生产“人工合成豆腐”,用大豆分离蛋白、变性淀粉和白色素搅拌沉淀制成,并在市场上销售。广东东莞也传来了变质大米漂白为河粉的“爆料”。 可是面对假鸡蛋,工商部门说“无权认定”,技术监督部门说“不归我管”,农业部门说“不管人造”,食品部门说“不好认定”等,无不把问题和责任推个干净;“合成豆腐”露馅后,一些工商人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当记者问合成豆腐是不是豆腐时,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委员会相关人士坦言“不太好判定”,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豆腐这个宽泛的概念给出定义,很可能存在一个标准监管盲区。 有利益,都来插一手,出了事,都与我无关。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背后,恐怕还不只是失职渎职那么简单。 1976年,法国喜剧电影 《美食家》曾经以夸张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食品造假工业化的惊人一幕:一堆“鸡骨头”进入生产线,用橡胶泥一裹,再用漆一喷,瞬间就成了一只包装好的“鸡”;一根“鱼骨头”也以同样方式变成了“鱼”;用橡胶做成的“白菜”菜叶青翠欲滴……时至今日,再看这部影片,备觉欢笑之中,饱含着深刻的警示:工业文明的技术和成果,如果在不良的法治和道德环境中,将会发生怎样可怕的异化,其威胁的,还不仅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公序良俗。 我们需要提倡行业道德,净化市场环境,构筑隐形的防线;更需要有关部门更加负责、更加主动、更加常态化地开展工作,变事后推责为事先履职,变“踢皮球”为“打组合拳”,变感叹空白为填补空白,构筑起坚实的监管防线,食品安全问题才会逐渐冰消瓦解,百姓才会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