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大事,名目繁多,所以一进腊月,人们就要开始着手买这买那,采办年货,以备节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年货消费正呈现出规模扩大化、品种多元化、采购方式网络化等特点。 过去买得少 吃穿自己做 高焕达,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退休职工,今年68岁,地道的老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他一家7口人,住在一个大院里。 “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二十六买猪肉,把黄豆、猪皮、胡萝卜放一块做豆瓣酱。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各种各样的都有。大馒头,点上红点。然后,炸排叉、炸饹炸饸、炸丸子。都备好了,一盘子一盘子,搁屋里。”高焕达回忆童年置办年货时说。 那时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年货买现成的少,大部分都是自己做。食物是如此,“新衣服也是自己做,买蓝布,做蓝布褂子。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抖一抖,出去臭美去。大街上孩子都这么穿,顶多戴个毛线帽子。”高焕达说。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高焕达回忆,那时办的年货就不行了。“能嗑点儿瓜子就心满意足了,要是吃个点心,都得藏到门后头,怕别人抢。”他说。 如今兴旅游 年货也时尚 “现在过年再也不提前蒸馒头了,谁还在家吃饭啊?都出去吃。”高焕达说。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年货是越办越多,花样也不限于吃穿了。 如今的年货概念外延扩大不少,“电子年货”很流行,比如手机、数码相机等。 年货除了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也是重要一项。比起小时候的空竹、毽子、洋画,现在出去旅游也成为年货的一种。“前年春节,我姑爷开车拉着我们,初二就出去旅游了,去山西,看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晋祠、平遥古城。”高焕达说,“去年去的是开封、商丘、郑州、洛阳,虎年春节,我们去了丹东、宽甸,沿着鸭绿江一路北上。我们都用那个什么PSD(GPS)领着走。住农家院,吃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过农家年。” 不过,在高焕达眼中,很多传统的年货都没有了也挺可惜的。“豆瓣酱没人做了,去年春节我老领导给了我一罐,那个好吃!饹炸饸我们也得去通州才能买到地道的,其他地方的都不脆。”高焕达说。 网上买年货 网店能定制 以前买年货,乡下人去赶集,城里人去市场。现在,范围大大拓展了,年货卖场搬到了网上。 除了常规的灯笼、干果、小吃、腊肉等传统年货在网上热销外,如今人们更青睐个性年货,比如搞怪的中国结、精致的许愿灯、带着兔图案的衣服等。还可以定制,比如要求网店掌柜把值得纪念的照片或者全家福印成年画,或者把宝宝的照片印在春联上,双方父母家各一份,不贵却令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