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之所以能“一呼百应”,深层原因在于人们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惧心理。近日,《人民日报》“求是”栏目推出了一组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调查,针对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养殖户用避孕药快速催长大闸蟹;香港卖的大闸蟹都是激素养成的”等传言,记者从生产、流通、市场等环节展开了调查,并请专家论证,结果显示:****的谣言。这让笔者想起了2007年发生的“香蕉致癌”事件,事情的起因是广东、海南的香蕉林患了一种叫“巴拿马病”的病害,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植物学家将其称为“香蕉癌症”,有媒体以《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为题进行了报道。坏就坏在标题中的这个“癌”字,它被不少人误解为吃香蕉会致癌,并快速传播开来,市场上的香蕉大量滞销,导致香蕉价格跌至1毛一斤仍无人问津,蕉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香蕉烂在树上。据统计,广东、海南的蕉农因谣言而造成的损失至少达7亿元。而事实上,“巴拿马病”的病原体只会对香蕉植株产生危害,不会进入香蕉果实内,不影响食用安全。“香蕉致癌”是一则彻头彻尾的谣言。而位列“2006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海南西瓜注红**”,本是一个极容易就被识破的谣言,却同样被快速传播出去。有消费者切开西瓜后发现“红水”太多,便认为是瓜农注射了红**。而实际上这些切开有红水的西瓜,其实是由于叶子掉了,没有办**常新陈代谢,水分出不去滞留在瓜里,导致部分瓤细胞破裂,水分显现为红色。在这个谣言流传的日子里,西瓜产业遭遇致命打击,瓜农损失惨重。近日,网上又开始流传一条传言,“西瓜被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增甜”,虽然很快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还是流传甚广。有瓜农感慨,每到夏季都很紧张,因为新一轮有关西瓜的谣言又要开始传播了。专家也感到很无奈,年年辟谣,**年谣言又会死灰复燃。笔者近期在撰写“避孕药催肥黄鳝”传言的稿件,对此也深有感触。“避孕药催肥黄鳝”的传言一直流传了10多年,其间虽有专家跳出来质疑该说法,但信者寥寥,人们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和“避孕药催肥黄鳝”这条传言爆发式的传播相比,专家为黄鳝正名之路显得异常崎岖和艰难。这不*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为何食品谣言层出不穷,屡辟不止?在采访中,有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说“都是你们媒体炒作的,让消费者产生了恐慌心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选择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对于上述说法,笔者认为都是造成谣言传播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笔者以为,谣言屡*不止,反映出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从内心深处的不信任。这导致在大家眼里其实一捅即破的谣言,也得以广泛流传。谣言之所以能“一呼百应”,深层原因在于人们长期以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惧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操作。首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给消费者营造一个真正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是真正放心的,重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其次,在谣言传播的**时间,相关部门要及时站出来辟谣,将谣言遏止在摇篮之中;*后,消费者在听到某些传言时,应该**时间进行求证,而不是随便以讹传讹,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