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点时间,一直被人们看好的洋产品也纷纷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味千拉面“骨汤门”和肯德基食用油问题、可口可乐“致癌门”、爱馨多、高培等品牌奶粉的质量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消费者心中,这些**“洋货”都是“好东西”、“**货”,就算卖得贵些也能接受。可*近这享誉全球多年的好企业、好产品怎么却接二连三“水土不服”起来了呢?日前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或许能揭示其中缘由。照片中有两个坐在马路边嗑瓜子的外国人,他们把瓜子壳扔得满地都是。拍摄者注明,当指责这两个外国人不该乱扔垃圾时,人家耸耸肩说:“嘿,没关系,这是在中国!”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地现诸报端,尤其是自****事件之后,人们的对国内的食品安全信心陷入*低谷,国外的食品企业纷纷在国内大大出手抢占市场份额,而消费者由于对国内企业的失望,也使国外食品企业取得了巨大地成功,但是现在国外产品的两个标准生产,依旧使广大消费者受伤。尽管面对着公众和媒体的口诛笔伐,这些洋品牌的反应却令人玩味:拖延、怠慢、推卸责任……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信赖度依旧不减,而监管方对问题企业的处罚也如隔靴搔痒。是什么原因让跨国企业在出了问题后仍能岿然不动?中国市场的洋品牌为啥就能这么“牛”?消费者、企业、监管机构对此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外资品牌企业存在“过度保护”。即便在国家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背景下,这种现象还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洋品牌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现象或行为时,不少地方相关部门在维护消费者权益上采取不闻不问的消极、被动态度。重企业不重人,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的思维根深蒂固。除此之外,在法律制度建设、执法层面存在的漏洞,同样助长了跨国企业的强势。在2010年的丰田全球召回事件中,丰田公司需要支付美**府5000万美金的罚款,而中国消费者只有部分人千辛万苦才争取到人均300元的代金券作为补偿……在我国,对于单个消费者来说,向大型外资企业**,孤军奋战太难了。向地方行政机关投诉,很难获得受理,即便受理,通常也是石沉大海,解决遥遥无期;起诉到法院,也很难获得支持。近年来,关于外资品牌快餐食品安全、外资企业违法违规用工的案例层出不穷,但很多都没有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而是不了了之,这影响了消费者运用法律**维护权益的信心,也客观上降低了一些违规企业的违法、违规成本,助长了一些外资企业的违法、违规,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该是行动的时候了,不能再一次又一次的迁就下去,必须做些什么,来制止这样洋企业的嚣张气焰。首先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我们曾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尴尬:同样一款问题产品,对外国消费者高额赔偿,对国内消费者可能只是免费维修,其次是要监督执法要严格,绝不能内外有别。目前,有的地方仍是重招商引资、轻质量监管,个别地方甚至觉得只要招来外资就脸上有光,或是主观认为外资企业质量一定没问题,对其监管相对松懈。对待外资,监管同样不能手软。此外,消费者也不能一味迷信**"洋货",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管是对国内企业还是国外品牌,只要质量不合格,就要"用手投诉"、"用脚投票",让它失去市场。*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消费者一定要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有信心,其实在这几年来,国家已经做了很多的事情来努力改善国内的食品安全环境,而且国内的食品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府可以做好自己的问题。食品安全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我们要携起手来。三个方面:政府、行业包括企业,加上公众,三方面必须携起手来,才能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才能解决13亿人的食品安全问题,大家都要树立信心,劲往一块使。按照这种方式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升中国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让它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应该说是非常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