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府*近出台了一项有关稻谷收购的新政策,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40年来缅甸政府**调整稻谷收购政策。
这项新政策规定:从2004年起,政府不再直接从农户手中征购稻谷。除政府机构外,缅甸国民均可从事稻谷和大米交易,交易价将随行就市,但不允许任何人或者任何单位垄断经营。商人须将其按市场价从农户手中购买的稻谷中的10%按原价卖给政府,以解决国家工薪阶层的吃粮问题。
该政策还规定,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米出口必须在有多余大米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大米出口商须向政府交纳10%的大米出口税,其余90%的大米出口收入由出口商和政府平分。
为了实施这一新政策,缅甸政府决定成立由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梭温领导的缅甸大米贸易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4名政府部长以及商会代表。
这项新政策与缅甸的传统作法在收购方式、价格和还贷方面有很大差异。首先,过去是政府直接从农户手中征购稻谷,现在则由商人从农户手中购买。其次,过去政府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征购稻谷,现在是商人按市场价从农户手中购买。第三,缅甸农户过去须用其所收获的稻谷偿还贷款,现在则须用现金偿还。
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全国5200万人口中65%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产值占缅甸国内生产总值的42%。缅甸政府对稻谷收购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可望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缅甸一度是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之一,曾经年出口大米300多万吨。但随着人口增长,为了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缅甸后来退出国际大米市场。近年来,其大米出口又有了一定恢复。
为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缅甸政府采取兴修农田灌溉设施、引进良种、扩大种植面积、将荒地租赁给私人经营和免除农机、农药、良种和化肥进口关税等各种措施。
以灌溉为例,在1988年至2002年间,缅甸政府投入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经费达1.78亿美元,兴修水坝48个,从而使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121万公顷。这些措施促进了缅甸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尽管缅甸在发展农业方面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和化肥短缺等困难,但随着一些新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厚条件的缅甸,将会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