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伴随着“70后”猪蹄、“80后”鸡翅这些说法的出现,被称为“**肉”的**冻肉再度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从昨天开始,一篇文章的出现让此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肉”发生了剧情逆转:此前“**肉”报道中提及的南宁和长沙等相关部门均否认曾经查处过“**肉”。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广西食药监局局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有些**冻肉的“肉龄”长达几十年,这让已经反转的“剧情”变得扑朔迷离。“**肉”到底存不存在?目前的答案尚不明朗。但由于媒体、执法部门和公众对于“**肉”概念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使得关于“**肉”的很多讨论“并不在一个频道”上。突然逆转的“剧情”针对海关总署开展的打击冻品**专项行动,今年6月有媒体报道称,“一些**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在6月的海关打击冻肉**的专项行动中,有‘80后’缉私人员在广西某口岸查处了一批比他年纪还大的‘70后’冻肉。”并将这些**冻肉称为“**肉”。本月初,另一篇与**冻品相关的报道《揭开冻品**利益链:竟有冻品封存于1967年》中又提到,“南宁市警方在查获一批**冻品时,发现其中一些鸡爪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时间*长的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年。”两篇关于“**肉”的报道引发了**对于**冻肉和食品安全的关注。而7月9日晚,由媒体记者洪广玉撰写的文章《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肉”报道是假新闻》再次让**肉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洪广玉在这篇文章中称,自己曾和“**肉”报道中涉及到的部门进行联系,长沙海关、广西南宁海关以及南宁警方均否认曾经查处过“**肉”。洪广玉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媒体*初提及的长沙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波处,他得到的是这样的回应:“我们并没有查到过‘**肉’,其他局有没有查到我不知道,反正我们没有,也从来没有对外发布过这样的消息。”而广西南宁海关宣传科一名工作人员的答复是,从未说过“**肉”的提法,工作中也未查处过这种肉。经过一番调查,洪广玉得出结论:“**肉”的报道是从“旧闻”不断嫁接、演绎而来,而旧闻由于时间较长、缺乏具体的案件地点,没有确切的信息源而无从核实。1967年的鸡爪哪来的昨天,北青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广西南宁海关。广西南宁海关宣传科的方中群科长坚定地表示,近几年所查的冰冻**肉类中从没见过有媒体所报的那种标有前几十年标记的“**肉”,也没有区分肉类年份的成分的程序和做法,“查到的也都销毁了。”方中群说,“**肉”这个词也是这几天才从媒体的报道中听说。对于“**肉”报道提及了“广西某口岸”,对此方中群对媒体表示,南宁海关就是管理整个广西的海关,在近年的缉私行动中,从未发现过数十年的冻品。长沙海关的工作人员昨天也向北青报记者否认曾查到“**肉”的说法。而长沙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波也向媒体证实:“我们这边还没发现**肉。我们查扣的主要是冻牛肉,也有冻鸡腿、冻鸡翅、冻鸭脖,还有一些冻的牛的猪的副产品,国外对猪副产品和牛副产品是基本不吃的。”在“**肉”的报道中,目前**算是比较具体的“案例”是“南宁市警方在查获一批**冻品时……其中时间*长的包装日期显示封存于1967 年。”北青报记者发现,这个“案例”的报道*早出现于2013年,当时报道的原文为:“今年5月,他们在南宁良庆区景华路某窝点缴获20多吨**伪劣凤爪成品及鸡爪、牛百叶、牛黄喉等**原材料。在该窝点的冷藏库里,**发现其中一些原材料(鸡爪)包装袋上印制的包装日期竟然是三四十年前,其中‘资历’*老的鸡爪,封存于1967年。这些早年在外国作为战备补给的鸡爪,被偷运入境加工,然后销往广西各地。”“1967年的鸡爪”被数次引用到了其他报道中。对此,南宁市公安局宣传处一位姓焦的人士昨天告诉北青报记者,近几年所查的冰冻**肉类中,从没见过有媒体所报的那种有标有前几十年标记的“**肉”,具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核查。再次“逆转”的说法洪广玉告诉北青报记者,南宁市公安局宣传处一位负责人表示,关于1967年的鸡爪的说法,系2013年当地举办了一个食品安全宣传活动,相关报道是媒体在活动中自己挖出来的,南宁警方完全不知情。北青报查询公开资料发现,这次食品安全活动中,广西食药监局也曾参与到其中。而昨天也有网友翻出了广西食药监局局长韦波今年2月的一篇媒体专访中提到了“肉龄数十年”的**肉:“**数量很难统计,主要是跨境牛肉、冷冻鸡爪等肉类。这些牛肉,不少冷冻多年,甚至数十年,可能存在变质问题。一些商贩还会把好肉和变质肉搀在一起卖。”昨天北青报记者试图联系广西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未果,在其官方网站中称,“为严防‘**肉’流向餐桌,7月1日-3日,该局从全区抽调6名食品流通监管业务骨干组成3个检查组,采取不提前打招呼、异地交叉执法、直插现场的形式,对南宁等6市的冷冻库食品开展了‘飞行检查’。”但并未有关于肉龄数十年的**冻肉的相关信息。广西食药监局局长韦波的这篇专访中提到的“数十年冻肉”昨天成为很多网友反驳洪广玉的论据,不过昨晚10点左右仍在该局的官方网站上可查,但到了晚上11点,这篇文章已经从官方网站上撤下,具体原因不详。一位大学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去年在广西调研的时候,采访过当地人得知有“**肉”的存在,当地人告诉她肉是从越南来的,很多都超过十几二十年了,是战略储备肉。不过目前这一说法尚无法得到证实。更应关注的**冻肉“肉龄”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肉”是否存在,根据现有的信息来看尚不明朗。不过,“**肉”这个被新造出来的网络词汇的**效应却是惊人的。截至昨晚,与之相关的百度搜索条目已达到4300万个,并且还在不断增加。随着今年6月“**肉”这一名词被使用到媒体报道中,各地也掀起了一轮针对**冻肉的查处**。近一个月来,各地先后曝出多个查处“**肉”和销毁“**肉”的消息。北青报记者逐一核实发现,此“**肉”非彼“**肉”,只是很多**冻肉均被冠以了“**肉”的说法。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先后联系了近期发布查处“**肉”消息的单位,除了个别单位暂未回复之外,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只是在媒体报道中使用了“**肉”的概念,查获的**冻肉并不是“**肉”。例如,有媒体曾发布题为《澜沧江边防大队查获330吨“**肉”》的报道,但文中只提到“**冻品”的概念,并没有涉及“过期肉”或“**肉”的内容,记者致电云南省澜沧边防大队,工作人员表示查获的冻肉中确实有过期肉,从肉上的标签可以直接看出日期,过期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但**不是“高肉龄”的“**肉”。截至6月23日,全国海关共查证**冻品42万吨。一名海关工作人员介绍,提到“**肉”公众多认为是过期很多年的冻肉,例如报道中1967年的凤爪等。工作人员表示,“**肉”多为**品,但并不意味着**冻肉就是“**肉”。不过在实际工作中,过期的**冻肉并非罕见,“即使否定了‘**肉’也不代表**冻肉是安全的,因为过期肉同样有安全隐患。”一位食品安全专家表示,“**肉”受关注度高体现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不过对于“**肉”个案真伪的探讨意义不大,公众更应该关心的是每年以万吨计流入国内的**冻品,不论是否过期、过期时间长短,这些**肉才是对百姓餐桌*大的威胁。(中国食品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