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产品组合和渠道规划
首先,经销商要对代理的产品进行定性:1、明星产品,是指具有高利润率、高市场占有率特征的产品。企业的战略品牌在刚刚导入市场时,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因为,一方面新品的利润空间比较大;另一方面,借助企业投入大力度的品牌传播,经销商能够获得不错的销售量;2、成熟产品,特征在于薄利多销,是指低利润率、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一般来说,伴随着渠道驱动的持续开展,销量在增长,利润空间也越来越透明,原来的明星产品会逐渐转变为成熟产品。成熟产品销售量大,能够实现自然销售,无需追加过多投资。而且成熟产品能够保证公司运转的费用,可以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其它产品的良性发展;3、小众产品,是指具有高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特征的产品。经销商拥有这类型的产品,并不是为了追求销量,而是为了赚取利润和维护客情关系;4、库存产品,也称衰退类产品。特征是低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不仅无法为企业带来收益,而且会带来资金和库存压力。经销商的实际情况不同,在产品管理上具体策略也有所不同,但指导原则是一样的,就是根据各类型产品的发展方向进行管理和调整。各类型产品发展方向总结明星产品的发展方向是成为成熟产品,这需要经销商和企业管控产品的市场价格,保证渠道各环节利润的合理与稳定。如果处理不好这两个问题,明星产品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沦为库存产品。成熟产品的发展方向转化为长销产品,经销商借此可保持对渠道的掌控力。成熟产品转成长销产品的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的渠道利润的同时,多在消费者培育上进行投入,要让消费者认可产品并形成购买意识。小众产品主要是为了盈利和维护客情关系,如果能够在保证这两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品牌知名度的打造,营造消费氛围,小众产品也可以发展为明星产品。但如果小众产品在追求销量的过程中忽略了核心客户的利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让产品滞销。库存产品的处理方式是合理甩货,必要时可以牺牲利润。因为清理库存后带来的现金流和节约的仓储成本可以创造更大的利润。发现隐形成本问题
外部的经营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部的管理能力所决定所支撑的,而成本控制能力就是管理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我们这里所说到的成本,是分为两种情况的:一是叫硬性成本,是必须要支出的,比如人员工资、车辆费用、仓库租金、资金利息、税金等等。并且这些成本是有账可查的;还有一种成本叫隐形成本,虽然没法在账面上直观反映出来,但每天都在出现的,会导致成本增加、增加内耗、降低工作效率等的种种情况,具体的来说,隐形成本的具体体现形式有:1、 员工上班磨洋工,办事拖拉,半天能就搞定的事情,三天才办完;2、 得罪客户,导致客户降低合作额度,甚至中断合作;3、 偷*货物,虚报费用,或者是想方设法占公司便宜,直接侵吞公司资产;4、 因为员工个人业务能力低下,导致的销售不力,高端产品不动销,回款缓慢;5、 内部衔接及监督机制不到位,导致各部门各岗位之间衔接不紧密,从而出现内耗;6、 因为内部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与流程,各部门各岗位各自为战,导致内耗;7、 公司花费大代价培养出来的员工在流失,又得重新花钱来培养新员工;8、 员工之间互相斗气,却拿公司的资源来浪费;9、 员工因为忘记或是记错了老板的工作指令,导致工作事物的拖延或是办错。带来的执行成本增加;10、 仓库里长期不动销的货物,或是频繁退货的货物,导致的资金积压或后期处理成本高涨;11、 因为工作不谨慎不认真,例如财务或是仓库部门不严谨,单子开错了、或是货发错了、又退回来重新处理,从而出现的额外成本;12、 因为办公室文件物品管理混乱,寻找起来不方便,额外浪费的查找时间;13、 各种意外导致的损失,例如设备损坏或是电脑系统崩溃等;14、 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很多工作提前没有准备,遇事临时抱佛脚,直接拉高处理成本;15、 因为监管和处罚不到位,各类已经出现的错误,后期又在重复发生……这些貌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看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每件小事情,都会产生连带反映,由小至大,都会关联到效率与成本,都会导致内耗和浪费,都是以耗时耗财为代价的。也许单个损耗点不大,但累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整体上的高内耗状态,直接吞吃利润,直接阻碍公司的持续发展,甚至,这些隐形成本的年度总额加起来,比年度净得利润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