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中医认为“气”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代名词,您经常听到的气虚证并非疾病的称谓,而是指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减弱,继发出外在的气虚表现,如乏力气短,活动后加重,精神萎靡不振,舌淡脉弱,任何脏腑的气虚均会出现其脏腑本身虚弱和整体的气虚症状,脾气虚是指气虚的发生于脾胃,脾胃负责日常饮食的消化吸收,一旦发生气虚就会引起的肠胃功能减弱,消化饮食的能力下降,继而引发全身的气虚症状。综合分析饮食对脾胃影响较大,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解答一下什么是脾气虚,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饮食不节是引起脾气虚最常见的原因
《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没有节制的饮食,极容易损伤脾胃,引起脾虚问题,当下,生活节奏加快,有时候忙于工作,苦于应酬,大量饮酒,过食生冷,不按时吃饭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这样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直接影响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减弱后,胃肠道症状就会出现。
脾旺则饮食运动,脾衰则运动迟难。凡人食后神倦欲睡者,脾气馁而不能运动故也——《证治汇补》

★脾气虚的饮食注意事项
从口腔至胃肠全在参与消化饮食,古人云“细嚼缓咽曰口化,蒸变传送曰胃化”,脾气虚常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饮食方面要极为注意,首先,应该充分咀嚼,以较轻胃肠的负担,缓解脾虚问题,朱大夫经常告知脾气虚病人,每口饭至少咀嚼二十次。

柔软易消化的食物是脾虚人群的首选,脾虚人群,特别是老人或者儿童更要饮食规律,八分饱,均衡营养是关键。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 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黄帝内经》

★总结
很多脾虚人群多存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除了饮食规律外,要适当运动,促进脾胃功能,增进肠胃蠕动。有严重的问题时,应请专业医生给予诊断,积极采取规范性调治。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