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贺知章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其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一直争议不断,而在2019年将初中课本中“鬓毛衰(cuī)”改成“鬓毛衰(shuāi)”之后尤其甚。
其原诗如下:
理解“衰”字思维,须了解“衰”字内图形构成
要理解“衰”字字内如何思维,须先了解“衰”字内图形如何构成。
分解:【衰】=【衣+冉】
拼合:【衣+冉】=【衰】
“衰(shuāi)”字如何表义
“衰”字是如何表达其字义?
“衣”和“冉”相互定义出现相反“衰”字表达。
直白一点,“衰”字义表达是由其构成汉字图形“衣”和“冉”组成字内组词。
① 【“衣”→“冉”】:以“冉”为主,“衣”形定义“冉”,“衰(shuāi)”指“衣→冉”,读shuāi。
“冉”,象毛柔弱下垂的样子。“衣”物也是呈“下垂”状,
“衰”,取“冉”之“柔弱、下垂”义,以“衣”来强调定义“冉”之“柔弱、下垂”程度;
“衰”中“衣”表达“衰衣丧服”义
③.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 《诗·小雅》:“何衰何笠。”中“衰”指“蓑”衣。
“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如,衰衣:指衰服。古代的丧服。
等衰:指等次。
“等衰”:衰衣等级,古代衰衣丧服等级,依“由重至轻、由上至下”等级、等次递减。由此产生“下,从上到下的次序”、“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
丧服是指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制度,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由重至轻”依次有“斩衰(cuī)、齐衰(齐zīcu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其中“斩衰”最上﹐用于重丧﹐取最粗的生麻布制作﹐不缉边缝﹐出殡时披在胸前﹔男子还须加用丧髻(髻系丧带)﹐俗称披麻戴孝。
如
《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鬓毛衰”中“衰”字只能读(shuāi)音
综上,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鬓毛衰”,“鬓毛”指两鬓角之毛,“衰”中有“冉”也指冉冉“柔弱下垂”之“毛”特性,“鬓、毛、衰”均有“毛”特性。
这里“鬓毛衰”的“衰”字形容表达鬓毛之“灰白、衰败、衰老、衰落、疏落”状态。
很清楚,“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只能读(shuāi)音。语文课本改音也是没问题的。
汉字天生就有一体两面性,不同的字义对应不同的读音,只有理解了汉字的字义,才能真正懂得汉字的用法。
语文教育目的是阅读、理解及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及口语表达。
而语文的基础,归根结底落在字、词、句的理解与应用,核心是对文字的理解与应用。
说文博物:从“册”的汉字思维,谈谈大语文应该怎样学?
大语文大在哪?汉字思维是什么?以“夜未艾”的“艾”作例讲开去
看《典籍里的中国》,以“典”的汉字思维为例,大语文可以这样学
教材不选原文,改编过于口语化,是不是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原因?
如何实现从“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到“大语文”无缝化链接学习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