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超级渔夫(刻画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海上渔夫》(Fishermen at Sea)是由美国画家亨利·奥萨瓦·坦纳(Henry Ossawa Tanner)于1913年前后完成的一幅作品,画面描绘的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海景。
《海上渔夫》
(Fishermen at Sea)
【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116.9×89.5cm
【年代】约1913年
【作者】亨利·奥萨瓦·坦纳
【收藏】美国,华盛顿,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一艘渔船占据着画面的主体,正常平视入笔的海面,因为海浪的狂作,几乎成了俯视的切入角。平时得要爬上船的桅杆才能一窥的渔船全貌,如今观者可以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大的浪,这船的帆是收了的,还是展着?六月以为当然是收了的,都说树大招风,难不成想飞么。此时无定向的狂风,升帆只会招致桅杆折断的后果,一切的主动都是徒然,只能适应风向,随着洋流,顺势而为。仿佛水面的一叶,飘呀,晃呀,反而落得了安稳。
只是,人的智慧和灵性通常是不允许真如一叶随水流就这么荡漾着。船的制造有着本身的使命,桨呀,橹呀,舵呀的存在就是要避免出现,真的如叶子那般坦然。叶子被卷了、翻了,甚至沉了,仍然是一片叶子,或许在水中经历几个旋转和翻腾,又能重新飘上水面。可是,若是船翻了,沉了,的确那依然是船,只是船上的鱼没了,捕鱼的人也会没了。
因此,观者看到画面中渔民正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努力使船在惊涛骇浪寻求着平衡和生机。坦纳描绘的渔民正合力迎着浪将船驶上,这是真实求生的一幕,并非是一味要表现出渔民面对自然风暴的勇气。
因为,若是顺着海浪,整个船被浪拍打,卷入浪花朵朵中,那将是至暗时刻。同样,迎浪而上,向着巅峰,也会面临被掀翻的可能。六月有充足的时间在这一本正经地分析着,渔民在生死存亡时,只会凭着经验,由着肌肉记忆面对自然的肆虐做生死搏斗。
场上和场外的心态,使人们看清何为台上和台下,又或是艺术和艺术评论的差别。近景形成围堵状的白色浪头与远处一波泛着绿光的浪潮,不禁使人有跳脱空间与时间束缚的渴望,眼盯着不远处的那片海面,莫非是平静的?可是船上的人不能得见,只是奋力机械地在当下使劲着。有多努力就有多无助。
《海上渔夫》差一点就错过与观者的照面,它是管理人员在修复坦纳的另一幅作品《莎乐美》(Salomé)时,从其背面发现的。《莎乐美》并不是那个令众多哲学家和文学家倾心的那位传奇女子,而是在希律王面前,经生母希罗底点拨索要施洗约翰项上人头的那个莎乐美,也有译为撒罗米的。
坦纳早期画了一些展示人类与海洋斗争的海景画,只是后来,尤其是他到了法国后,他的绘画作品便多倾向于宗教题材,他曾作表达,“我会用我的画笔讲道。”据说这幅《海上渔夫》,除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刻画了一个为平安作殊死挣扎的场景,其实还有着福音书中的一段平静风浪的背景故事做其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