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朱大夫谈谈什么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以及二者有何联系?应该如何预防调护。在讲解之前,我先举例说明,前几天,门诊遇到了一位这样的青年女性患者,大学刚毕业还未工作就饱受脾胃病的折磨。我的工作室在门诊的二楼,按理说,年轻人爬楼登高应该不成问题,何况二楼并不高,她走到诊室坐下来就明显的气喘吁吁,中医四诊中以望诊为首要,我见她面色晃白,身材瘦高,腹部平塌,就询问她是否存在乏力,气短的症状。她自诉说,平时饮食不规律,加上自己的心思较重,总爱紧张且过度悲观思虑,每遇到老师考试或招聘会等场合就紧张的茶饭不思,然后就出现了饭后胃胀,没有食欲,腹部有下坠感,经常的心悸失眠,乏力没劲,有时候觉得大便都没有力气头痛头晕,蹲下起来后眼前发黑……

她做过胃镜检查和全胃肠透视,诊断是慢性胃炎,胃下垂,低血压,实际上,按照中医理论,她的诊断就是典型的脾胃虚弱,而且已发展到中气不足的问题。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严重的脾胃虚弱,就可能存在中气不足
作为消化饮食的主要脏腑,脾胃的工作承担着日常饮食的运化吸收,中医将胃肠的功能概括为脾胃之气。气是运动不息且无形般的存在,最能代表脏腑的功能运动。脾胃消化饮食,将食物水液变化为精微气血,输送到人体周身,整个过程中,体现在“脾胃运化”和“升清降浊”两个方面。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出自金•《脾胃论》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出自清•《四圣心源》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综上所述,脾胃虚弱与中气不足的联系紧密,脾胃虚弱长期存在就会出现中气不足,症状上,以消化不良和脾不升清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消化不良包括胃胀胃痛,饭后腹胀,食少不爱吃饭,嗳气呕吐,便溏腹泻,舌淡脉弱。脾不升清包括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消瘦乏力,面色晃白,大便无力,小便滴白,女性崩漏,《内经》说“劳则气耗”,所以活动或劳累后症状病情加重。临床上,多见于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肾病,植物神经紊乱,低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心律失常等疾病。故上气(中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聋,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黄帝内经》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应该怎么办?
脾胃虚弱首先要注意饮食调养,每日三餐,按时吃饭,不要过饱过饥,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脾胃,生冷油腻食物要尽量控制,细嚼慢咽为脾胃较轻负担,很多脾胃虚弱的朋友食用粘糕等淀粉含量高且不易消化的食物,胃肠就会明显不适,这种情况就要控制粘腻食物的摄入,个别人因脾胃虚弱而存在乳糖不耐受问题,饮食方面就要适当控制乳制品,我会叮嘱患者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食用乳制品,让脾胃肠道逐渐适应乳糖。饮食不节是导致脾胃虚弱的主要原因,注意饮食是调治的根本。情绪不畅,运动急躁可影响脾胃的功能,长期下去,脾胃虚弱的情况就会出现,《内经》说“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引起气的运动结滞,脾胃无法运动饮食就会出现问题,保持心情舒畅,饭后半小时后增加运动,以强壮脾胃。
气陷血脱,法当升举——《济阴纲目》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经典的中医理论,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