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脾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证候,一般指脾气虚弱证,包含以脾的运化饮食水谷的功能减退,统摄血液的能力下降,以及脾所主的体,华,窍,志,液的生理活动减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状。

脾的运化水谷代表消化饮食的能力,脾虚水谷不化,就会出现胃胀食少,消化不良,腹泻。脾的统摄血液能力是防止血脉内的血液溢出,脾虚后血液不被统摄,易发生皮下出血,紫癜崩漏。诸如脾的体华窍志液中的“体”《内经》说“脾主肌肉”(在体属肉),人体的肌肉为脾所主,是因为饮食的营养经脾胃运化吸收,人体肌肉就充实有力,脾虚后饮食水谷吸收不足,就会出现肌肉松懈,身体乏力,所以脾虚并不特指某一种疾病,只要符合脾的生理功能虚弱就可参照脾虚进行辨证论治。
脾病者,善饥,肉痿,身重,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黄帝内经》

★脾虚的成因
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营养的支持,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是基本的营养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和大部分维生素亦是来源于日常的食物中,中医将这些营养物质统称为“水谷精微”,精微物质是脾胃运化食物,同时脾将营养精微转化为气血,通过升发精气的作用布散于脏腑周身,以滋润脏腑,维持人体日常的生命活动。虽然心是血液推动的主宰,脾却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人从出生后就要通过饮食来提供营养,脾是运化饮食的主要脏腑,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金《脾胃论》

★脾虚的症状
脾胃的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脾虚后引起的症状较多,我将脾虚的症状总结为两个方面,仅供读者参考。①脾虚的基本症状:所谓基本症状就是脾虚后,脾胃无法运化饮食引起的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脾所主的形体肌肉,口唇唾液,情绪等病证出现。脾虚的饮食方面以不爱吃饭,吃多腹胀为主,伴有胃脘不适,大便溏泄,口淡无味,舌淡苔腻脉弱。形体方面由于肌肉营养不足,表现为体乏无力,周身困重,肌肉松懈,严重者萎软无力。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虚气血不足时常有口唇色淡,面色萎黄,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易醒心悸,头晕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明《景岳全书》


脾还具有统摄血液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但并非所有的出血均是脾虚问题,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过“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血本营气,不宜损也”,动血指的是人体的出血症状,他认为引起出血最常见的是原因是血热和脾虚,血热是实证,脾虚是虚证,病证本质不同,治疗思路也不一样。例如我之前遇到的一位过敏性紫癜的患者,皮下出血点颜色较淡,且反复发作,我判断是脾虚不能统摄血液所引发,其根本原因是这位患者伴有食少,腹泻,手足不温的脾阳虚表现,经过调理脾胃的治疗后病证很快就得到很好的缓解。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全赖于脾,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清《血证论》
宜少毋食多,宜饥毋食饱,宜迟毋食速,宜热毋食冷,宜零毋食顿,宜软毋食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也——《冯氏锦囊》

★总结
脾虚问题是一个广义证候,临床上,单纯的脾虚证很少见,而因脾虚继发的脾虚湿滞,脾虚食积,脾阳不足,脾肾两虚等复杂问题却比较多见,脾胃负责日常饮食的消化工作,饮食方面是保养脾胃的关键,饮食多样但不过量,适当运动但不劳累,调节情绪但不执着,复杂情况请专业医生诊治,相信,脾虚问题会得到有效控制。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