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合本指望在香格里拉改名后带来的200个亿的商机里,能拼抢出一块市场,没想到还没开始抢,就让自己十几年的积累**消失。更为紧迫的是,从2002年开始,到香格里拉旅游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松茸保鲜的问题要尽快解决才能翻身。2002年12月,陈树合来到昆明,在一家超市他偶然看到了一样东西,没想到正是这个带给他希望的东西,把他*上了另一条绝路。 陈树合:有一个柜子人很多,过去一看就是卖牛肉干的,90克的一袋卖十一二元钱。这个牛肉很便宜,就一公斤也就是六七元钱。 香格里拉漫山遍野是牦牛,如果用来做牦牛肉干,不仅没有季节限制,风险也比松茸小得多。陈树合冥冥之中豁然开窍。 陈树合:说句实话当时的牦牛不贵吗,就是七八百元钱一头,一千来元钱一头,对吗,那么按这个价位来算,一公斤可以卖100多元钱,我说这头牦牛就是我眼睛里的牦牛就是几万元钱一头了。 陈树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兴奋。2003年6月,他用工厂的土地在银行做抵押贷款300万,生产牦牛肉干。果然不出所料,他把**批产品铺到香格里拉大大小小的超市,牦牛肉干成了大批游客购买的特产。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天的*高的(销售)量到4万元钱左右。 记者:那一个月呢?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个月*高的时候我们卖到将近40多万元钱。 陈树合:越来越高兴,卖的*好的一天就可以大概卖出去150多件,可以说当时每一天屠宰牦牛在3头左右,除掉牦牛的成本,1万多,2万元钱,每天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所以当时想,按这样下去,我这个车间就变成印钞车间了。 然而,陈树合没有想到,他经历的只是短暂的辉煌。 在牦牛肉干开发成功之后,陈树合开始四处出击,不断扩张市场。他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展会,利用香格里拉的名气,紧锣密鼓地拓宽销售渠道。牦牛肉干每天的加工量就达到400公斤,一天的销售额达到近7万元钱。从2003年起,陈树合足足风光了3年,而2006年3月,他的工厂却不得不停工,因为这时陈树合已经无牛可买,当初他看到的漫山遍野的牦牛到哪儿去了呢? 香格里拉县是**族聚集地,在藏族百姓心中,牦牛是财富的象征,谁家的牦牛越多,说明越富有,所以他们只养不卖,即使卖,也只卖淘汰的老牛。 牧民:财富的一种,卖了就富不起来了,就有这么一个老观念。 记者:那把它变成钱不行吗? 牧民:以前的观念就没有这个。 记者:以前是什么观念? 牧民:以前就是你越养越多,等于就是他就富,富的这种感觉,钱有没有就无所谓了。 开珠:家里面养牛养的太多,就是我们自己的财富,就这样想的,并不是钱的关系。 在香格里拉,公牦牛被用来干农活,母牦牛奶除了喂养小牛外,被做成酥油和奶酪供人食用,这是藏族百姓几千年养成的习惯,他们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牦牛。 从2003年6月到2006年3月,香格里拉的淘汰牛已经被陈树合收光了,已经收不到牛的陈树合被迫选择停工。 陈树合:到牧民家里面以后,见到小孩我们还给几个糖,遇到男的我们还给一点烟,但有些人不领你的情,你给他烟,跟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你,你陪他笑脸他不看你,他走了,他说没办法,他说我们就是不卖牛,我们有生产牛不卖。 到处陪笑脸、说好话,甚至为了多收牦牛,把原来1000多元一头的价格提高了一倍,陈树合还是收不到牛。加工牦牛肉干虽然挣回了在松茸上赔掉的110万,但是现在眼看着刚刚签下的130万元的定单却因为无牛可收,生意断档。难道这看得到的财富之路真的走到了尽头?靠牦牛赚钱是个打不破的魔咒?刚刚打拼下来的市场还要甘愿放弃、改行重来吗?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