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农户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娃娃鱼”

2022-01-31 00:303260

    走进甘肃省康县大湾里村鑫兴大鲵养殖公司,几排平房掩映在绿树之间。平房就是养殖室,养殖室里一片漆黑,循着手电光望去,大小不一的水池错落有致,每个水池一根水管,山泉水随之缓缓流进水池,水池里慢悠悠滑动的是被称为生物“活化石”、俗称“娃娃鱼”的大鲵。    大鲵身体扁平,头宽而圆,口很大,眼极小,尾部侧扁,四肢短小,前肢很像小孩的胳膊,棕褐色的背部缀有大小不等的云斑,神态憨厚可爱。“这是国家的宝贝,也是咱康县人的骄傲,这种养殖方式属于仿生态模式,大鲵喜欢黑暗的地方,每天只喂食一次。”公司负责人李仲孝指着一尾一尺多长的大鲵介绍道。    李仲孝告诉笔者,他和同村的周定军是康县*早人工养大鲵的人,2002年,他们以1头耕牛换回2尾大鲵,在家中修一个小池子精心喂养。“这之前,谁都没有养过,都有点担心。”李仲孝说,“我们多方奔走,查阅资料,外出考察学习,寻求中华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在水产站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经过一年探索,2003年成功孵化出幼苗。”    据李仲孝介绍,2003年~2009年,他和周定军养殖的大鲵连续6年获得了稳定的孵化率,弥补了甘肃省人工驯养大鲵的空白,省上还颁发了有关许可证。目前,该公司有2个养殖场,存塘种鲵134尾,幼鲵5000尾。在他们的带领下,三河乡大湾里、石碑岭、秧田坝等9个村有20多户人家养殖大鲵,全乡人工繁育幼苗量已有1.3万尾。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向农户提供幼苗和技术服务,农户散养后再由公司统一回收。    大湾里村一位巩姓的小伙子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养大鲵既不要多大的场地,又不费多少劳力,大鲵主要讲究水质和空气质量,饲料上没有特别讲究,幼苗吃的是河里的虫子,只要到河里捞就行了,大鲵平均每年长1公斤多。    2008年开春,他花3.1万元在鑫兴大鲵养殖公司买回100尾幼苗,在家里修水池喂养,去年秋天出售后,卖了6.3万元,除掉成本,纯收入3.2万元。    康县水产站站长万守春告诉笔者,大鲵因“唔哇、唔哇”的叫声似婴儿,故被称为“娃娃鱼”。康县是典型的北亚热带气候,境内山大沟深,溪流密布,不少暗河中有大鲵出没,过去在大鲵保护上,一直采取管死的办法,*止捕杀、**大鲵,也不准个人养殖大鲵。这样一来,不仅野生大鲵保护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种群数量恢复缓慢。前几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人工饲养大鲵,其子二代以上还可以上市交易,国家每年放生一定数量的大鲵,每尾补助超过600元。康县大鲵人工养殖发展迅速,在保护大鲵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户找到了一条致富路。目前,全县三河、铜钱、阳坝等7个乡镇大鲵养殖户有107户,存塘幼鲵3万多尾,种鲵1170多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80后”农民山沟里养大鲵,成青年创业致富标兵
食品招商网:对大多数农村年轻人来讲,25岁的时候可能事业刚刚起步。可25岁的宁陕县四亩地镇四亩地村**党员邓庚,却凭着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大山深处发展大鲵繁育和养殖产业,经过10年打拼拥有了近百万元资产,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

0评论2022-01-30265

农民山沟里养大鲵
食品招商网:对大多数农村年轻人来讲,25岁的时候可能事业刚刚起步。可25岁的宁陕县四亩地镇四亩地村**党员邓庚,却凭着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大山深处发展大鲵繁育和养殖产业,经过10年打拼拥有了近百万元资产,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

0评论2022-01-30774

娃娃鱼上餐桌 折射动物保护的困境
广东省渔政总队广州支队近日查获广州一家名为“品味**私房菜”的饭店涉嫌非法出售娃娃鱼,目前已临近结案,涉案的6尾**大鲵已被依法没收,当事人将被处以罚款。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在大自然尚难觅踪影,餐桌娃娃鱼又源自何处?业内人士表示,娃

0评论2022-01-30959